2004年,我回归槟城家乡。
离开家乡16年,我在2004年,带着妻儿,搬回了槟城家乡。
因为,我开始想回来槟城了。故乡的风,故乡的云,在召唤我这离家16年的游子。
那时候,我的字卡生意也渐渐上了轨道。
那时,年老的父母亲在老家,与我弟弟一家人住。我想将孩子搬回来家乡,让他们有个机会,在乡间大自然间成长。
那年,女儿10岁,儿子6岁。
#回归与回忆
我是浮罗山背成大的孩子,1963年出生,家里10个兄弟姐妹,我排行第7。我有3位哥哥,3位姐姐,3位弟弟。我父亲那个年代,华人孩子都生得多,5,6个孩子算是少了,很多都会生8到10个。
到了我们这一代,2,3个刚刚好,再多生一两个,叫勇气可嘉。
#报读崇德小学
因为我到学校去推广识字卡,认识了家乡崇德小学的赖春媚
校长,两个孩子,就报读这间小学。
2005年开学了,阿东一年级,姐姐阿乐5年级,算是个插班生。
#当主席筹款建校
我在2007年,被推选当家教学会主席,而在2008年,我们感觉学校课室不够,经过董事会开会,决定要扩建多一座3层楼的课室,和一个大礼堂。
就这样,我们得到槟城中元理事会的帮助下,顺利的筹到了200万的建校基金。后来槟城州民联政府再拨款38万,联邦政府50万,我们的新校舍与大礼堂,就在3年后,顺利建成。
我后来也在母校圣心中学家教学会,当了几年的财政,直到孩子中学毕业。
几年后,圣心中学也筹款建教育楼,也顺利完成。我国的华文小学,就是不断的建校,再建校。我在Batu Pahat,也参与了新华小学的建校工委会,那时我是小学理事。
#发现浮罗山背客家村
回来浮罗家乡后,我参与不少社团活动,包括槟城客属公会,以及浮罗山背客家联委会。
那时,台湾客家委员会与客家国立大学,发现浮罗山背是海外客家人聚集的部落,就联合了槟城客属公会,派学者们到浮罗做田野调查,和收集海外客家语言的保留程度。
为了接待台湾学者的到来,当时的客属公会领导,拿督谢诗坚,胡欣华等,特地上来浮罗山背,与当地客家人,成立了浮罗山背客家联委会
这里是我们的会员,我当上福利股股长。
槟州客属公会2008/2009年度第一届浮罗山背客家村联络委员会名单列下:
主任:曾高远、署理主任:管复翔、副主任:拿督陈宝华、曹水源、郑坤明、黄记福、魏福来、温登文、罗新华、陈细、秘书:潘棋达(副):郑至斐、财政:陈界熹(副):刘平东、巫英文书:准拿督罗桂娘、联谊:陈京汉、文教股股长:张伟嵘(副):罗德胜、
福利股股长:古添发(副):曾广和、体育股股长:陈奕强(副):刘元勋、查账:古云香、委员:陈亚满、潘棋勇、翁海兴、宋运安、陈运祥、何国瑞、杜明国、傅文进、傅振廷、黄新权、温扬胜、宋华新、温永顺、黄双南、郑炳先、蔡炳新、黄亚福、罗玟清、官穗妗、。
#重新发现家乡的客家文化
2008年第一批到来的学者,是台湾国立中央大学的张翰壁教授,带着3名大学生黄靖雯,汤九懿与林筱蓉,到浮罗来做为期一个月的考察。
对我来说,这是一次难得的机缘,能够参与大学与本身文化研究与调查的大好机会
我与我的老记者朋友郑炳先,曾高远,和我们一班客家人,就带着远道而来的学者,爬到山里乡间,考察与收集我们客家先辈南来的历史与故事。
#我是天涯客
我是客家人,人家问起我的祖籍,我不清楚,就胡说:我是天涯客,是流浪客。
但是,接待了台湾学者,认真学习自身文化,我才我才算是搞清楚了自己的籍贯,是广州梅县
#保留客家语言与文化的根
我们一共访问了数十位浮罗山背的客家前辈,记录了他们先辈和自己,飘洋过海下南洋的故事。
这些录音档案与照片,我都保留着,希望改天能弄间文化馆,让我们的下一辈,能了解我们自己的文化与我们的根。
#客家语言研究
过后不久,台湾再来了客家学院的罗肇锦教授和数位博士生,专门来收集我们的客家语言,看看混杂了其他语言的客家话,还保留的纯度。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