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说“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问题是,《三国》是少时能真正读懂的吗?
話說山西一作家韩石山十多年前出版一部26万字的研究专著──《少不读鲁迅,老不读胡适》引起不少争议,甚至批判;他摆明鄙夷 “可悲可羞的鲁研界一直对鲁迅过分解读,大肆神化,对胡适丑化……这些专家学者“混饭吃的多,真正做学问的少”(其实两蒋时代的台湾,何尝不也如此,即使不至于过分神化政治上時而不乖的胡适,一拨专家学者也极尽妖魔化鲁迅为能事),凡事以意识形态来解读、标籤。
五四运动掀起狂飙时代,之后,两位新文化运动、白话文运动的先导者鲁迅和胡适分道扬镳,各走上不同的路,且又是走在两大对立文化阵营前头的狂飙人物,即使不完全依附在政党政治,却不能避免被画上政治脸谱,以致很多时候面目全非。
作者韩石山说“读鲁迅的书让人长脾气”,指的是暴戾、凶悍之气?他又称“读胡适的书让人长学问”,在表达平和研学之心性乎?
胡适有学问,这当然不容怀疑,除了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他一生还被颁获35个名誉博士学位,美国、英国、加拿大等等大学都给,单是他在美国当大使期间,就拿了27个。经常被人称呼“胡博士”,他谦虚回应:别看学位,看学问。
胡适的学问,是少时能真正读得懂吗?
早在出版《新青年》时期,三大文化巨星陈独秀、胡适、鲁迅常相聚于编辑会议,鲁迅这么写过:假如将韬略比作一间仓库罢,独秀先生的是外面竖一面大旗,大书道:‘内皆武器,来者小心!’但那门却开着,里面有几枝枪,几把刀,一目了然,用不着提防。适之先生的是紧紧的关着门,门上粘一条小纸条道:‘内无武器,请勿疑虑。’这自然可以是真的,但有些──至少是我这样的人──有时总不免要侧着头想一想。
鲁迅的思想较接近陈独秀,儘管性格没陈那样狂放到极致,动辄刀枪,但跟胡适相比,还是傲气逼人的;要把胡适读懂还真不简单,他比喻得好:“适之先生的是紧紧的关着门,门上粘一条小纸条道:‘内无武器,请勿疑虑。’……总不免要侧着头想一想。 ” 看似平静,却博大而深沉,深邃之处可不一定是少时所能窥视者。
其实,在人生不同的阶段,以不同的心智档次来读鲁迅和胡适著作,都予以不同的感悟与理解,犹如两座高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鲁迅离世时,胡适是治丧委员,还协助出版《鲁迅全集》。胡适肯定鲁迅的“早年文学作品,如他的小说史研究,皆是上乘之作”。
鲁迅跟胡适在《新青年》,在新文化运动时期是志同道合,相互赏识的拍档,同在战壕跟传统封建势力对着干,志在摧枯拉朽,唤醒思想。胡适所指的“鲁迅早年文学作品”主要就是他那北京时期(1912-1926年)的名作。
鲁迅是在1918年才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其它收集在他首两本小说集──《呐喊》与《彷徨》的作品都是这个时期的,包括脍炙人口的《阿Q正传》、《孔乙己》、《药》、《祝福》、《伤逝》、《高老夫子》、《示众》等等。其间,也出版《中国小说史略》上、下卷、杂文集《华盖集》及《热风》,只有《彷徨》是他1926年离开北京时印成的。
离开北京后,鲁迅最后十年的创作以杂文为主,在一些人眼中,其杂文风格是冷峻的批判省思、匕首投枪般的拷问。
23-07-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