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的杀戮始终离不开地缘政治,而地缘政治又离不开两个视野:
- 毗邻视野;
- 天下格局。
赵、魏、韩(三晋)及楚国跟秦国接壤,这4个国在很多时候不得不团抱,它們在强秦狼虎之师直接震慑的“射程”之内,更有合纵的基础。
理论上是如此,可实际上呢?
这4国却也因为靠拢在一块,矛盾丛生,动辄摩擦;换句话说,它们心里都有鬼。
●●●●毗邻视野,天下格局● ●●
在战国地图的西侧,楚、秦是两大国,赵、魏、韩是把晋国瓜分的产物,三晋原本是政体独立的共同体,胚胎成形的过程没两样,纯为晋国DNA,却也闹到决裂。
齐、燕跟秦距离甚远,故无接壤的直接冲突与威胁,倒是齐、燕毗邻,彼此难免时有冲突,齐强燕弱,对燕而言,直接的威胁来自齐国,不是强秦。
合纵战略的总设计师苏秦是从燕国起步将六国合纵为共同联盟的,从天下的格局来看,他抗衡的对象是强秦;可从燕国的利益来盘算,他议程中还有个议程,就是削弱齐国。
齐跟秦合作,其它5国必然被夹毙,即使两强没合作,齐之强大也造成燕之压力山大,这就是为什么身佩六国相印、合纵抗秦的苏秦在历史上总被说是燕之卧底,是为燕搞垮齐的 “天下第一号”!
必须这么说,要盟国真正投入“合纵抗秦”,先决条件必须是有关国家的实力远不如秦,并感受到秦国霸权侵略的压力,楚跟齐原本并不怎么热衷,不只不见齐心抗秦,还倒戈相向,直到它们国力大减之后。
毗邻视野下的地缘政治基本上并没有天下格局,讲究个别眼前利益多过放眼天下,所以很难看到共同利益,所争夺的也并非是长远上的非零和收穫或共赢。
必须这么说,楚国三闾大夫屈原只有毗邻地缘政治的视野,他没有天下格局,即使不是投江,凭他满腔热心,高风亮节……也成不了大事,连楚国也救不了。
●●●●战国无君子,屈原例外● ●●●
没错,屈原忧国、忧君、忧民,他是一位嫉恶如仇、一身正气、洁身自好、坚持真理完美爱国政治家兼诗人,可是,他的情怀、胸襟、视野绝对很楚国,他的《离骚》写自己离世升天的那一刻,猛然瞥见的也只是楚都故乡鄢郢。
事实上,当时秦国已把楚都攻陷了,楚襄王败逃迁都──50年后楚亡。
楚是战国疆域板块最大者,严格来说,屈原的“爱国”只是当时天下七国的“之一”的这块。
屈原是极度理想化的伟大文学家,政治韬略与手段都不怎么样,司马迁在《史记》中感慨提到一位西汉政论家、文学家贾谊的《吊屈原赋》,该吊文批评屈原在政治上不得志就选择把自己了结,“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
战国无君子──屈原例外!
害死屈原的纵横家张仪是魏国人,他几经波折,选择了强秦,选择了天下!
●●●●连横战略横空出世●●●●
公元前328年,秦惠王开始跟张仪策商天下大计,秦王才是张丞相的伯乐。
同时期另一位纵横家公孙衍也是魏国人,他比张仪更早在秦国掌握军政大权,不只为秦惠文王出谋献策,还率军把魏国打到割地求和;之所以能和,是魏惠王砸下重金向公孙衍行贿,替“祖国”给秦王讲好话。
张仪一到秦国不久就被秦惠王器重,当上了秦相,公孙衍悻然出走,到魏国去,自此落力拉拢其它诸侯国一起合纵抗秦,跟苏秦路线契合,跟张仪可就对着干。
张仪的连横战略横空出世,秦国就是靠它来击破已经形成的合纵战线。
依张仪最初的连横布局路线图,秦該先征服赵,赵国被占领,韩就等于灭亡了,韩一蒸发,楚、魏就不能独自生存;只要挟制了楚国,就可以放手向东削弱齐和燕。
当然,形势一直在改变,可张仪一开始提出的连横路线图就跟“远交近攻”的天下地缘政治战略契合。“远交近攻”是魏国范雎之谋,不过是在张仪及秦惠王之后,向秦国所献的。
范雎在魏国只是个幕宾,被魏相差点打死,被扔进茅厕逃走的,秦昭王任他为秦相。范雎的地缘政治谋略就是一套兵法战略,不只是去结合远方势力以攻打临近国家,而且还是製造敌对势力相互矛盾,以便各个击破的布局。
我们一般上会鼓舞跟邻居一定要和睦相处,可范雎却相反,“近者交之,反使变生肘腋”,对邻国就是要消灭,与其结交,否则,变乱会在近处发生;对远方国家要结交,千万别越境中间的疆域去攻打远方国家,必须选择“远交”……收拾了其它近邻之后,远方的国家也就变成近邻了,“远交”也变成了“近攻”。
●●●●合纵连横的本质就是利益角力● ●●●
张仪跟苏秦的一致看法是六国唇寒齿亡,务必相依相托,相互团抱策应;苏秦要六国合,张仪要六国分,不过,鼓励它们个别跟秦合,不许团抱,只许跟秦取暖。
张仪看准对方的软肋,只要出手戳掉合纵战线的枢纽,击破防御,推倒一两国,必然起着骨牌效应!
他告訴秦王:
诸侯组织合纵阵线说是为了使社稷安定、君主尊贵、兵力强大,合纵的国家想要联合诸侯,结为兄弟,宰杀白马,歃血为盟,以示坚守信约……然而同一父母所生的亲兄弟,尚且还有争夺钱财的,更何况是依靠欺诈虚伪、反复无常的计策?
战国的政治谲诡迷离到很多连史料记载都说不清楚,普遍上是指苏秦暗中叫人把张仪安插在秦国,用意是撵走公孙衍,然后在秦王那儿发挥影响,别让秦国扩张势力,以维护合纵六国所带来的均势局面,让天下无战事,老百姓过个好日子。
张仪的的确确把公孙衍刷得灰头灰脸呆不下去,但张仪自己可没被苏秦所影响,他一上位,连横战略马上就出台,反而是投奔魏国的公孙衍拚命搞合纵工作。
这不就是屁股决定脑袋吗?位置不同,想法、心态和手段也都不一样,可考量还是利益……合纵连横的本质是啥?就是利益的角力呀!
试想,张仪如果维护“合纵”之计,他能在秦国有价值吗?公孙衍不选择以“连横”之计来抗衡,他能拿出什么向魏王证明他的价值?
价值的基础就在于利益。利益当前,谁会去唱“我的祖国”?
●●●●谁会去唱“我的祖国”?● ●●●
魏国是张仪的“祖国”,可魏国的利益由公孙衍去费神,那是公孙衍证明自己价值的地方。
张仪在秦国掌权,照样把自己“祖国”列为下手的目标,他亲至魏国游说,还曾经“以秦相魏”设陷靠害,由秦国撑腰在魏当相国,魏国为的是求平安,张仪为的是却要挑衅,要招惹齐、楚怒而动武攻魏。
此计不成,魏王并没彻底背叛合纵盟约,而且经过公孙衍的週旋,魏、赵、韩、燕、楚五国还合纵攻秦,儘管联军攻不进函谷关,但是,合纵战力大大震撼到秦国,更把连横之计放在议程前端,採取急进手段。
秦国派遣大军直攻魏国,而且教训非常狠,连合纵的基础都动摇了。秦攻魏发生一件最糟糕的事,齐国居然尾随去打魏!
合纵盟约不是说好一国有难,五国相助吗?齐国怎么那样不道地,非但不支援,还趁机发兵去抢夺魏国的大片土地?(齐国不是最混蛋的盟友,只不过是混蛋盟友之一,哪个盟国不怀鬼胎?)
在这拐点上,历史又重演了!
战国之初的第一雄魏国本是三晋(魏、赵、韩政治共同体)之首,公元前368年,大哥竟然连败韩、赵,结果三晋彻底决裂,算是解体了……46年后,魏国正式宣布脱离“合纵”联盟,不只不再抗秦,还臣服於秦,加入秦国的“连横”阵线!
秦国在张仪主导下跟齐楚两国大臣相会,很明显的,要结盟,由我们秦国自己来,你们乖乖听话靠过我这边就是了!
●●●●分开结盟,各个击破● ●●●
魏国的处境也说明一个事实,它要的是安全的保证,不彻底靠向秦国就摆脱不了威胁,即使挨打,也不见合纵盟友相助。
有齐国这样的盟友,还需要敌人吗?
张仪跟苏秦一样向六国游说,他的任务却是掌握六国的弱点及合纵之下的利益损失和矛盾,把各种冲突给无限放大,以达到分化目的;最重要的就是以秦国之强来震慑,以武力攻击来威胁,以利诱谎言来迷惑,以种种无间道及谍战手段来操控,完全做到彻底离间、各个击破。
张仪也搞结盟,不过,是秦国跟个别国家结盟,一样可以凭不同的情况与条件谈判利益,基本上难度没那么高,比较容易控制,而且不必面对太纷杂的分歧和矛盾。
苏秦做的是砌垒的事,张仪是推倒,前者做的是建设工程,后者志在破坏……关键的是,诸国之间也在竞争求存,也在零和博弈,除了恩恩怨怨的一大堆纠葛,更重要的是:利益!
合纵连横的斗争充其量是时而合纵,时而连横,反复无常,摇摆不定,利之所在,诸国趋之。
若非這个“利之所在,诸国趋之”,若非“有友如此,何需敌人” ?秦始皇嬴政 “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 就不会在公元前221年灭了最后一个仅存的齐国实现!
当秦国彻底倾覆六国时,它们当中,没有一个国家是无辜的,无辜的不是殿堂上的政权,永远都是垫在底下的老百姓!
#荣起思库
#春秋战国
#合纵连横
11-04-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