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舌头还在,锦绣江山就在。
有一个人自认凭其巧舌,可决定国之兴亡,甚至翻转列国──此人苏秦是也!
苏秦乃鬼谷子四大门生之一,他跟张仪是纵横家;另两同门孙膑跟庞涓是兵法家佼佼者;无一不是神人。
苏秦干成一件不可能的任务,把六个诸侯国說服,订立盟约,合纵抗秦。
如此一来,他遏制强秦跨出函谷关,整整15年不敢发兵攻打六国。天下苍生确该感激他。
●●● ●现实的势利,人性的趋利●●●●
一个人竟能同时出任六国国相,竟能阻止霸权侵略战争15年,苏秦的这个能耐,可以说是史上空前的。
颠峰期时,他所到之处,都显王者气派,回洛阳老家,官方大事铺陈不说,只见民众夹道迎迓,连早年亏待过他的亲戚都争相匍匐在地,没胆仰视。
苏秦还是苏秦,不是秦苏,也不是齐秦,可所有人却完全不一样了,全都敬畏他,全在恭维他。
他感叹:一个人在贫穷潦倒时,连父母也不把他当儿子看待;等到富贵了,就连亲戚也都害怕他。
这场景是多么深刻地体现出现实的势利,人性的趋利呀!
令人扼腕,恰恰就是人性趋利的不变现实,利之所在,天下趋之,诸国趋利避害(不一定能避害),趋时附势,最后摧毁了苏秦建构的合纵抗秦堡垒。
苏秦很风光──到底有多少人知风光的背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三字经》朗朗上口的“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的“锥刺股”,讲的就是苏秦寒窗苦读,摆脱晦气,矢改生命轨迹的辛酸: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
儘管熬成神人,苏秦还是自认比不上张仪高明。
张仪的影响有多大?
史料记载他“虽一人之力,强于百万之师”,而且“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以屈原的标准衡量张仪?● ●●●
接下来登场的张仪被道德卫士骂作天底下最有才,可也是最无德的人……
必须承认,如果你以屈原的标准来衡量张仪,那么,狡黠的谋策大师张仪肯定是最凶残、狡猾、阴险、无良无德无品的暗黑人物。
秦对付楚时,张仪把楚怀王忽悠得像个白痴,以600里赠地为饵,诱楚跟齐国绝交,过程中又暗地裡通过行贿将朝廷奸佞重臣喂得饱饱,还能让后宫宠妃在枕边向楚王给大夫屈原点眼药水,结果屈原被流放,再后来到了顷襄王时,更遭秦国凌辱得像隻丧家犬,屈原投江,尽忠报国……真正帮秦把楚给灭亡的是比屈原更能适应实境生存下来的张仪。
严格说,屈原卯足劲儿维持楚齐两国之合纵协作,极力说服楚王跟齐王,但是,都败给张仪。
害死屈原,张仪是有份的,儘管屈原也力劝过自己的楚王把张仪杀掉……
有几点很值得思考:
屈原的心胸和眼界只“填满”七国裡面的楚国,他死忠的对象是楚国和楚王,问题是,像楚怀王、顷襄王这样的父子值得他殉身吗?张仪心怀天下,推翻合纵,打的是统一战,毕竟各诸侯国割据四分五裂战乱不断的时代已经延续500多年,一代又一代的底层老百姓在乱世颠沛流离久矣,饱受战乱之苦……
不管是苏秦,还是公孙衍,或是屈原,合纵韬略对庶民休生养息都有裨益,可张仪的连横攻势志在废戳这种反反覆覆的离合联盟,要一统天下,要改变整个大形势,以统一政权来终结天下绵延不息的战乱,这何尝不是苍生所愿?
屈原的一生都围绕在设法把楚国强大,然后根据苏秦的合纵路线联齐抗秦,可张仪抛出割让600里秦地的诱饵就把贪婪短视的楚王给骗得跟齐国绝交,自投罗网……这不是屈原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坚贞不屈的情操或“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所能力挽狂澜的。
《楚辞》中的《渔父》有引人深思的对话,渔父认为屈大夫不必过于执着,也不用太自命清高,“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水清可以用来洗帽缨(系帽的带子,可拉在颔下打结),水浊可以用来洗脚,沒必要投江葬身鱼腹。
对话的结果是没有结果,渔父主动走开远去,不再同屈原讲什么了。
鑑此,咱们能以评论屈原的标准来衡量张仪吗?
No way!
不管是趋时附势、趋利避害,还是浊世独清、众醉我醒,肯定都各有成本,而且,还往往得不偿失,有者更适得其反。
#荣起思库
#春秋战国
#合纵连横
09-04-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