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原本只是一个地方官,公元189年人主洛阳城后,吞併主要军力,一切变成由他说了算,不只封自己官位,连皇帝刘辩都被撤换,另立刘协为汉献帝。
袁绍对这些动作的意见很大,他如果选择不被动,确是唯一可以跟董卓正面交锋的大咖;不过,他弃权,气愤填膺地出走,跟洛阳说再见。
换句话说,袁绍把持不了他“权力摊牌的第一大本营”。
董卓废帝激起神怒人怨的强烈反应,各地诸侯和官吏大为不满,群起声讨,为避免夜长梦多,他一不做二不休,让大家复辟无门,乾脆把15岁的废帝刘辩及他娘何太后都干掉。
这个时候,董魔自封相国,把整个东汉政权连同傀儡皇帝挟持,还放纵他的士兵在京城劫掠富户,四处搜刮财物,奸淫妇女……
那边厢,袁绍联合各地豪强来讨伐董卓,关东联军冒现,形势日趋紧张,洛阳显然不能让董卓再高枕无忧了……他于是决定迁都长安,大举出动军队强迫百姓,一方面放火焚烧宫殿、官府、民宅,与此同时,全面搜刮财物,连陵墓都挖开来掠夺珍宝!
严格来说,董卓占据洛阳不到两年就把持不了,公元191年4月,自封为太师的董卓在百官跪拜中,被迎到长安。
袁绍招引董卓入京反被驾驭箝制,眼看站不住脚,被逼离开,走上反董斗争路线,其代价非常大,除了丢失大本营洛阳,丧失至高无上的王牌汉少帝刘辩、把持朝政的最佳拍档何进大将军,连他的宰相叔叔袁隗全家二十多口也被董卓一口气给怒杀了,算是为袁总买单。
董卓也拉拢曹操,授他“骁骑校尉”武官职位,曹操非但没就范,还冒着被通缉的风险逃奔。
《三国演义》有“曹操献刀”的情节,讲述曹乘吕布走开,手持七星刀要刺杀董卓,不料被董从镜子发觉抽刀动作,连忙将宝刀献给董卓,随即逃走,等到董魔惊觉过来,已经迟了。
这情节儘管广为流传,历史学家认为是虚构的故事,但它突出一点,比起袁绍,曹操的胆识、机智与应变能力过人!
《三国演义》也提到袁绍弃官离开洛阳城时,董卓要把他杀掉,却被当董谋士的女婿李儒所阻,其中考虑到几点:
(一)袁绍忿忿而去,若逼他太凶,必然生变;
(二)袁绍“四代三公”,门生故吏遍于天下;倘收豪杰以聚徒众,英雄因之而起,山东并非董的地盘,不如赦免袁绍,给他一个官职,拜为一郡守,如此一来,袁绍必然喜于免罪,也就不至于造反;
(三)袁绍这个人好谋无断,不足为虑,给他一个官职,主管一郡,也能藉此收服民心。
李儒这个人是在董卓杀进洛阳之后靠拢过去的,本任皇帝的亲近高官郎中令,可董卓鸩杀被废的少帝刘辩,就是遣使李儒去行凶。这个奸诈无良的傢伙的确很聪明(聪明的小人更恐怖!)看透了袁总一个终身弱点,就是“好谋无断”!
曹操对袁绍当然了解得更加透彻,英文说read like a book……问题是,何止对袁总,曹操厉害到连李儒及他老闆董卓都拿捏得太过精准了!
曹操预见袁绍把董卓叫到洛阳帮忙平息朝廷战火会是个败笔,以一句“吾见其败也”论定,他还算定眼前无法无天的董卓集团“终必覆败”!
曹操毅然出走之后,竟以个体户来组军,而且还真的拿出刀枪讨伐董卓。
这个时候,天下兴兵讨董,袁绍俨然是盟主。
袁绍能被各方推举为盟主,可见德高望重,曹操参加一份,也算有了一路诸侯的身分,不过曹距离袁的权力轴心可还太遥远,跟袁兄一比,地位显然相当低微,而且选择走自己的路。
如果是一般人,不管是对董卓还是袁绍,恐怕都会争着靠拢高攀,表现得如蚁附膻,可曹操就是非一般,他可是不一样!
历史接下来掀开了《三国》序幕,这才是曹操粉墨登场的大戏,曹操才是风云人物,董卓和袁绍反而是三国鼎立的前戏演员,两人王牌在手,权倾天下,仅是过眼云烟,连汉都洛阳都把持不住,怎能挤得进“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严峻考验的三国?
董卓和袁绍把持不了“权力摊牌的第一大本营”洛阳不是不行,董卓迁至长安,袁绍掌握四州(青州、冀州、幽州、并州),雄霸河北,可是董卓却被自己义子吕布杀掉……替董卓“报仇”,绞死吕布的正是他的宿敌曹操,而挫败及逼死袁绍的也正是他老友曹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