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典必定是“施”与“受”。
这必须是一方不吝赐予、施给,一方接受恩惠。
恩典的施予到底图不图回报,这胥视情况──当然,神学的诠释是不求回报、不附带条件和代价的,所以,是超越凡人,也是绝对无私的。
如果这是我家,我让你寄居于同一屋簷下,那是出自我的仁慈,我的施捨。
“施”的一方如此,那“受”的那一方呢?
严格来说,接受施惠的一方本来就没有或缺乏被施给的那一块,甚至可以被理解为本来就不配拥有。
因为有了恩典的施捨,所以才享有。一般上,因为享有原所没有的,甚至应该不配拥有的,所以,“受”的一方应当感恩。
拍不拍脑袋都没关係,反正可以分辨出来,恩典跟人类文明进程所提炼出来的普世核心价值并无直接关係,譬如说与生俱来的权利就不是被赐给施予的恩惠。
拥有“人权”、享有一切生存的基本权利、免于恐惧的权利、生育的权利、知的权利、免于匮乏的权利、思想的自由、表达的自由,等等,并不因为拥有而欠谁一毛钱……这些都不是啥恩典、也都超越区域、国家、种族、宗教、文化!
首相敦马哈迪日前接受网络媒体《当今天马》(Malaysiakini)和国文《 阳光日报》(Sinar Harian)联合採访时说,马来人愿意跟非马来人分享马来西亚,不像有些国家独立时赶走异族的做法。
这句话是他“恩典论”之老调重弹,摆明跟“权利”清清楚楚划清界线。
“我们看其他国家不愿意让外人居住,例如缅甸独立时有许多印度商人,他们赶走印度人,肯雅也赶走印度人……我国的马来人没有驱赶非马来人……”
这样的话语滿滿蕴含著 “恩典思维”,不是很多很多人所响往,甚至欢呼雀跃地吹嘘的“新马来西亚价值观”、“新马来西亚思维”……
根本上,“我国的马来人没有驱赶非马来人”就意谓着有一方施恩,一方受惠,箇中迴避了历史的客观背景和事实,与及所谓的“驱赶”论述到底有无根据、是对或不对的前提,话语中也没是跟非,这显示敦马并没走出自己,仍落在过去敦马当家的巢臼,故不见稍为提升到对普世观念作出认可及展现尝试去实践改变的决心。
既然被定調為山大的恩典,那就可以把不符合普世价值观念的政策给予持续合理化,一旦遭受置喙与反对,动不动就回到“原地”,要你别忘记要感恩,否则……
这绝对不是个所谓的伪命题!
马来西亚非马来裔国民的属性问题不单单是对历史作出怎样论述的问题,它并非仅仅过去式的,而是当下要塑造“新马来西亚”就绕不开避不过去的问题,它依然牵扯着未来。继续将之定调为一方施恩,一方受惠的恩典不只令人感觉太沉重,而且心头不寒而慄。
“老马识途”强在有足够的练历打磨,由于老马阅历过人、经验老到、熟悉情况,故不会迷途失道,足起指引作用。
可翻转下脑袋想想──“老马识途”也有甚大的风险与隐忧。
“老马识途”即使不追究“老马”到底有多老,状态能维持多久……但还得慎之又慎,识途、识途,所识之途是老路子,兜兜转转,会否走回去老路?带领着“新马来西亚”,可却把一切带回“原地”去“踏步”?
2018年9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