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Michael Ling KJ
永恒的文化
围棋是个奇妙的世界,就这么一个木盘,许多黑白子,蕴含更多的道理。在这黑、白、与空的世界里,居然隐藏着人世和天地间的道理,这不是很玄妙吗?《大学》所说的“格物致知” – 穷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 – 不就是这样吗?邓小平常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从棋局里所悟的道,所检验的道,岂非也属自然界的道吗?提升棋力不容易,悟道也不容易。
有人说:“汉字是时间的纽带,让我们悠久的文明传承至今;汉字是空间和情感的纽带,让我们方言各异而吟着同一首诗,感怀无限。” 我说围棋是无字天书,传承着棋盘上的道理、文化、及中正平和。
下围棋称对弈,也称手谈。即使一个刚认识的棋手,也能透过棋盘,感受到他的思想、品性和修行。也因为对许多棋友的了解,我们愿意与他们深交。
遥想当年,三国的曹操、刘备、诸葛亮、关云长,东晋的谢安、谢玄、谢石,他们还没有成为一方英雄枭杰,在成长中学习围棋的当儿,也是经历这么一段的悟道过程吗?局后复盘,我遐想和古人手谈。习棋者走着前人的道路,觉悟围棋的道理,参悟多少,但凭他本事。
有幸生为华夏民族,依循前人的脚步,学着三、四千年前古人学习的四艺之一,与有荣焉。学而时习之,参与文化传承,不亦悦乎?
一览多数中亚和西亚民族,继伊斯兰创立后短则逾一百年,他们文字、文化、和宗教都转换,一些连语言也转换。再瞰美洲遭受欧洲入侵、被杀伤抢掠、劫难后剩余的原住民,他们在欧洲枪炮的威胁下和其宗教的影响下,多数在几十年到一百年间语言、文字、文化和宗教全转换,少数捍卫其文化者或凋零、或不知所终。放眼巡视,如此遭遇的还有非洲、澳洲、大洋洲等原住民。
只有这些民族遗失了其原文化吗?古代宗教信仰不相容民族文化,于是原文化失传。时至今日新进穆斯林还必须得重新定义他们的烹煮和吃的文化。许多民族文化就这般失传,包括了他们原先的文化节日也多数丧失殆尽,被宗教节日替代。其民族原文化也遗失在历史长河中,许多民族的文化趋于相同,这当中包括了西方各个民族。同源不同宗教却撕裂,甚至同教不同派别也如此,水火不容。
反观中华文化年代久远,包罗万象。许多风俗看似平淡无奇,却有其渊源,像各种文化节日,都历史悠久。这些在世界民族文化是个异数,是否值得庆幸呢?
中华文化的精髓
由中国棋圣聂卫平、文学巨匠金庸、台湾清华大学前校长沈君山和旅日围棋九段林海峰四位名人共同发起的世界华人”炎黄杯”名人围棋邀请赛。
棋圣聂卫平说:“围棋是中华民族的国粹,是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体现了中华民族炎黄子孙对智慧的追求,需要一代一代传下去。”
“这门传承了几千年的技艺,不只是一种脑力竞技运动,更承载了中华文化的精髓。”
为什么?处于世界宗教文化丛林,中华文化是唯一的世俗文化。中华文化理性平和,包含了儒家思想的“格物致知”的元素。中国古代下围棋多为士人,他们都是在格物致知的精神影响下成长,也明白这道理,因此能从围棋盘上研究道理。
世间大道趋同,本来围棋的一些哲理就已经和中华文化的一些元素趋同。士人从围棋领悟了另一些哲理,也坚定不移地应用在生活、商业、甚至国家治理、外交、对外战争之上,也将之传承下来。久而久之,围棋的哲理就变成了中华文化精髓。换言之,不是围棋容纳了中华文化,而是中华文化容纳了围棋之道。这道已经融合为泛中华(即中、日、韩)文化的一部分。
中国围棋协会主席王汝南说:“围棋是教育的一种辅助手段,能拓宽人思维的宽度(按:和深度)、培养思维的逻辑性,它是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让你在娱乐当中自然就体会到了,不学也会了。”
目前已知的是泛中华文化吸纳了围棋的道,其他民族对围棋的接触和了解殊异。国际围棋联盟有约莫80个成员国,占全球195个国家的逾4成,欧洲和美洲的多数国家是成员国。简单测试一个国家是否开放,就是她是否成员国:中东的成员国只有以色列。如果生长在中东其他国家,恐怕连学习围棋的机会都稀罕。
西方著名的大学都有围棋协会,其习围棋者大半是精英。尽管棋道不容易,悟道不容易,围棋文化将是精英文化和世界文化重要的部分。同样的趋势,世俗和独特的中华文化也会组成世界文化重要的部分。
风云际会
棋局的发展有很强的因果关系 :有了前因,才有后果。布局和中盘时一步之差就可以走出迥然不同的棋局,所以谚语说;“千古无同局” – 几千年没有相同的棋局。在收官阶段大局已定,再下不同步伐,其棋局也是大同小异。
前因后果的棋理实实在在的告诉棋手:要好的结果,只有脚踏实地,别幻想着任何奇迹和超自然能力护着他。天道酬勤 – 天道是天地间自然的道理。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成败虽然看机遇,人若不谋事必不成事。不勤奋不上进,难道上帝会在芸芸众生中怜悯祂这位虔诚的信徒,天上掉一块馅饼?
定式
两方棋手可以在每个角选择许多不同的招式,依循着固定序列一来一往,这就是定式。
定式是先人长久累积的经验总结,学习定式就是学习先人的经验。中华民族推崇学习,成语说:“不学无术”,“玉不琢不成器”,要学艺有成,立志有为,必须先潜伏和学习。
每招定式不是仅有一招半式,而是蕴含着许多变化,它也是两方协调的固定步伐。如果某序列导致一方不满,他一定不会选择这般的序列,这序列也成不了定式。定式,必定是双方都没有不满的。这就譬如外交斡旋:一方满意,一方不满,是为霸凌;双方无不满,方为协调。
有所战,有所不战
有所争,有所不争
有所为,有所不为
孙子兵法说:
“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也。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不争,是因为不值得去争。容让,是为了自己茁壮,著名的事迹有越王勾践的卧薪尝胆、和邓小平的韬光养晦外交政策(诸君可以试着把这两句成语翻译成外语)。围棋棋理告诉我,别笨拙地要和对手强硬对抗,得不到,别强要,要行云流水,像水一般,灵动柔美,挥洒自如,且柔且韧,和对手竞而不破,而且每一手棋都相互影响。这是老子所比喻的水吗?他所说的道吗?
不应也是一种应对。有时对手下了子,无需应对,有时无需太早应对,有时怎么应对都不太好,这样的情况就可以脱先,另外寻找新天地和新契机。
得理且谦让,在外围且攻且占势,迫使对手不得不防守,否则他的亏损大。当对手忙于小局势的防卫时,我方实际掌控大局势,收编外边的属地,如此,刀不血刃就胜利了。
保持距离,才能全盘控制自己的属地,大抵能够预测最后的模样,虽然不能预知最后是胜是负。相互纠缠,战役是无法操纵的,自己的属地不能完全掌握,也不可预知后果。
经营
长时间经营,盈利是一点一滴攒下的,最终的胜利既有一步扭乾坤,更多时候是积累下来的。对弈或干事业,需要孜孜汲汲、兢兢业业的积极进取,一目註2一子都需要努力争取。
注2: “目”为术语,一目是属地最小的单位。
取舍
小战役的攻防中,如果我的一手棋决定了对手一块棋的死亡,这手棋暂时是这块棋的最后一手。既然对手的这块棋不活了,只能弃子,所以不会在此再下子,他会因而得到一次脱先在另一处下子的机会。脱先总能获取一些利益,如果好好把握,奋发图强,就会在另一处得到补偿,甚至扭转乾坤。
死了一块棋,结局盘算时是要被提子,但是还没有被对方提子之前,却是非常好的重复劫材利用。这利益补偿了先前的亏损,也注定了在棋盘上输了一块棋,并不是全输,赢了,也不是全赢。
高手下子灵巧机动,能够宏图大展转换大势时、当对手有大块可取之子时、或能够占领大片领域时,什么都可弃,两方许多块棋子瞬间此生彼死,属地的转换只在一念之间。
这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呢?商道也有这种情形,企业发展,会牵涉到不同的生意和制造业,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问题,需要要懂得转折。如果问题扩大,需要懂得取舍,不能面面俱到,要能弃子。有些摊子,是不值得抢救,应该把它们弃掉。如果为此而投入太多的资源,会拖累整体企业。这就像整枝是果农的基本农活:剪除枯枝和冗赘的枝桠、部分枝叶、侧芽、顶芽,健康的枝干才会好;摘除多余的花朵和小果,剩余的果实才会长得好。
狡兔“二”窟是见合
成语说狡兔三窟,但是围棋棋理只需要二窟,多了无妨。当我方的一块棋只需要在左边补上一手棋子,或者在右边补上一手棋,都可以成活,这两点就是我方的狡兔“二”窟,也叫见合。有了这见合,我方的这块棋就是活棋,因为对手不能同时下两手棋进攻我方的左和右。
祸福相依 得利莫骄
前面的围棋道理明明白白:盈亏对折,祸福相依,得利莫骄。
世间万物无常,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祸福不可测。人生暂时的胜利并不是最终的胜利,得胜时要以平常心处之。多立功,多立德,恩泽他人,对长久经营自己的事业只有百利。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己的努力会有收获,也期望别人的努力也一样有收获。
大局观
围棋的许多战役是同时进行的,同时赢得所有的战役是不可能的事。局部的胜负又对整个棋局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而赢了一场战役却可能输了更大更重要的战役,这就牵涉到前边所说的取舍和抉择。而这抉择取决于棋手对大局的判断和宏远的计划,这就是大局观。
大局的成败比局部的得失重要,所以棋手都会以局部的损失换取大局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