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梳理历史像糅酵母糰,有多一些深切、透彻的感悟是因为不让思维栓死在既定时空的既定事故,别一头钻进去而走不出来,造茧自缚。
把湮远年代曾发生过的历史事例跟自己的经历和体验作多方位参照,可以贯通,饶有启示;若缜密拿捏好历史演变的脉络及因果辗转相生的规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找到穿透当下和未来的契合点。
历史它清晰地映照现实,又隐约折射向未来,这把睿智博通的钥匙,倒也好使。
原始察终,见盛观衰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阅览历朝历代的兴衰成败既有助于探究天道与世间事物的变化,窥视其互动如何影响演进,设法对历史现象解读出自己的见解。所有变化的因由和结局都有其过程,也有发展的规律,原始察终,可见盛观衰,陷于衰败,则能探视积蓄振兴,扭转颓势之契机。
把波澜壮阔、跌宕起伏的历史梳理得越多,省思得越週密,对当下行动和将后打算实践的想法就越好垫底。不仅是对个人而言,对企业或党政,甚至整个国家和区域,向历史经验和教训借鑑始终是个永在进行中的探索。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
习近平把历史称作最好的老师,“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独树一帜的灿烂文化,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其中既包括升平之世社会发展进步的成功经验,也有衰乱之世社会动荡的深刻教训……今天遇到的很多事情都可以在历史上找到影子,历史上发生过的很多事情也都可以作为今天的镜鉴。中国的今天是从中国的昨天和前天发展而来的。要治理好今天的中国,需要对历史和传统文化有深入了解,也需要对古代治国理政的探索和智慧进行积极总结。” (引述自他2014年10月13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会议所发表的讲话)
笔者的想法单纯,先把时间投放在对历史的梳理和反思,把思绪伸入历史智库,依选择来探索,依理解作解读,这过程肯定会产生具体又深刻的作用,有自我想法的颠覆,同时又创造新认知,带来新领会,如此这般,还蛮具磨砺以须的意义。
表象下的基础结构不断解体
过去人在职场,参与和负责领军,很多长期来无法腾出紧绷时间好好跟进的历史信息在脑子裡“储存” 得非常碎片化,分散且紊乱,实际上并不求甚解,也就是略知皮毛,是故,不无斑斑缺憾,时而怅然于午夜梦迴;而今乘着蛰伏,将许多碎片修复及并凑……对意向信息重剥与联想,整理一番;这样一来,不管是要剖析政党政治或政治体制的发展,还是对企业管理或职场生态的思考,都能参照对历史的理解,并把从中取得的感悟植入新形势的胚胎和不断演变的生态中。
历史走到今天,这是1945年二战结束以来,国际秩序重新全面洗牌,政治形势和经济格局不怎么按既定规矩转型的时代临界点,这更是一个科技革命带来急速转变的大时代,太多事物表象转瞬即逝,可表象面貌图景之下,基础结构也不断鬆动、不断解体,跟温室效应引发的大面积冰山加剧爆裂、加速融化之情况不遑多让。
整个外在环境和大气候的效应显然也牵动了马来西亚社会内部构的翻转与重组,2008年国阵在选战中一连输掉5个州属执政权,因而激化了“两线制”斗争,当时喊出的海啸论终于在10年后(2018年509大选)成真,结束了国阵61年的统治神话。
10年来很政治意识形态化
儘管过去10年也是国际主要经济实体狂飙,发生巨变的时期,最明显的是,中国经济更强劲创新驱动,一路高歌跃进……马来西亚却很政治意识形态化,无日无之陷在倾轧和喧闹的政党政治泥沼,经济上几乎看不到大刀阔斧的结构性优化工程,政府拿不出发挥资源优势最大化,振兴国力的具体、宏观的经济战略。
世界经济转型可以是灾难,也可以是机遇,国阵政府显然没有抓住这历史机遇的政治意志,它在这方面表现得尤其疲弱腐蚀,也没认真把带动民间向经济转型冲刺当作巩固政权的犀利方略;如有换个脑袋,期于利民,改以开放、清明政治解放自己,与时并进地加强治理资源的效率,带出具有扩散和穿越性的连续效应,蔚成社会经济体系和行政制度的海啸般的影响,实惠民生,政治变天的海啸反而可能被展延或又一次避开。
急不容缓:政治经济同时改革
同样的,普遍上,民间的心思基本把拼政治看得比拼经济还迫切要紧,网络平台与数码科技的政治舆论功能被用到尽,甚至无所不用其极,在在突显出一般民众的政治意识高度炽热,相较之下,反而对互联网科技所能创造的经济效益还疏远陌生,远不及政治热忱,所以,引进互联网科技或往互联网经济转型的企业还相当“小众化”。
先政治改革,还是经济?这一直都有争论。总之,先什么,后什么,没法两全其美,都是有代价的。讲的笼统一点,马来西亚是通过选举先行争取政治体制改革的条件,这毕竟也是个新的历史机遇,希盟新政接下来的严峻考验是实践有实质的政治体制改革,给行政权力一个具制度功能的笼子,让决策能够窗明几净,见得阳光,必须同样摆脱积弊,跳出臼窠,加速落实经济体制的改革。
新政府也得剔除开放给公平竞争的羁绊和抑制,检验并甩掉无效率成分,控制好负债的累积,确保能跟外在的经济气候转变对接。咱们已经没时间守株待兔,根本也没购买时间的本钱,逆水行舟,不进则“翻”。
处在这历史的新临界点,从庶民的角度而言,殷切希望政党政治的权争在各方充分体现出政治睿智的情况下,能够被控制在“适中程度”,金属也会疲劳(Metal fatigue),何况是人心?
这应该是由政改绩效话事,打造一个环境,让经济竞争力更能公平展现的黄金期;也是时候挣脱长久僵持的政治意识形态喧闹,让太多太多似是而非的伪命题滚蛋,淨化与提升公民舆论素质,思想层次的共同探索反而显得适逢其时。
“认识谁”并无优势,要知怎么做
能源、科学及环境部长杨美盈最近在一项“再生能源集思广益大会”上谈到她部门的招标项目时说,“认识谁”(know who)并无优势,知道怎么做(know how)才是最关键。这让人眼睛一亮,为之一震!
如果连认识和接触高官都没有必要,一切凭本事争取机会,政策必能像阳光般透明,那肯定就不设“后门”,不鼓励阿谀奉承,拒绝逢迎巴结的文化;这阿谀奉承、逢迎巴结恰恰就是怂恿高官“沦陷”的第一动作,也对民间形成反噬的后果。
二战时期带领英国跟德国纳粹决战,最后赢得胜利的英国首相邱吉尔在他离世的37年后被评选为“最伟大的100名英国人”的No.1。
对英国人来说,邱吉尔是永远伟大的,邱吉尔带领他们胜利挨过了二战,而且,希特勒也吞枪自我了断了,邱翁应该是救世主般的英雄,可以享有神一般被至高崇拜的光环。可是,他自己儘管在战后的选举当选,他的保守党却惨败,由工党轮替执政,不得不黯然离开唐宁街10号!
对政治人物无情,是伟大民族的标志
其时,一手铁腕统治苏联超过30年的最高领导人,也是跟老邱合作对付希特勒的大佬斯大林“调侃”邱吉尔:你打赢了仗,人民却罢免了你,看看我……
丘吉尔的回答是:我打仗就是保卫人民罢免我的权力!
邱吉尔当时也引述了古希腊名作家、学者、资深长官普鲁塔克的一句话说:“对政治人物无情,是伟大民族的标志!”
此话因邱翁而传诵后世。
讲这个并非主张薄情寡义,毕竟东西方还是有太多分别,不过,太多历史覆辙告诉咱们,对待“权力”,不怂恿,勿造神,应儘量摒弃奉承逢迎的文化!
2018年7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