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兴亡: 精英流向决定竞争力

春秋战国的兴亡中,可以梳理出一条脉络:「济世之才」的流向和储积决定兴盛,持续流失与匮乏则注定衰亡。

旷世奇才和优质人力资源流向哪裡,储积在哪裡,必形成济济人才的磁场所在,可化瘠土为良田,改变国运。

想想,政权如此,企业亦然。

得先看主子是什么料 

问题在于能否将优质人才作最优化、特高效的合理配置,又能否提供足够的磁力惜才留才,这就得看话事的「主」是什么料子和素质。

很多人常说:怀才就像怀孕,时间到,就可以看出来!
是吗?别太自信,问题还胥视是由谁来看。

诸侯国君若能体现出「任人唯贤」之大器风范,基本上才有条件为国家打造吸引专才的磁场。国君若贤明果决,能慧眼任贤用能,君臣同心变革体制、 整饬纲纪、锐意图治……这个国家就能在某个阶段雄起来。

儘管如此,霸业的持续经营依然需要制度和文化深层的支撑,否则,耀武扬威一时就拉下了帷幕──需要再等到另一位英主明君出世……大多时候,大多的国家都如此;有些等得到救国明君,有些国已太烂了,沉痾难起,很多都等到亡国入土。

英主明君擅于任贤用能,君明臣就直;若贤能之才缺货,国家体制还是需要运行的,那只有庸才、蠢才和奴才可以使唤,君昏臣谀,实施奴才化、庸才式管理。通常是庸蠢的重臣必有庸蠢的班底,奴才被当作人才重用,此类高官必有大批佞人跟随着,搞得奸佞当道。

 怀才像怀孕?  未必看出来!

很多人常说:怀才就像怀孕,时间到,就可以看出来!

是吗?别太自信,问题还胥视是由谁来看。

怀才也可以被当作是肠梗阻、肝肿大或内脏有病的腹水;又或者是其他疾病所引起的恶性反应,被当作因病变併发的肿胀。

话说──从春秋时代能够雄到战国时期的国家只有齐、秦、楚3国。

长逾290年的春秋大分裂时期,估计前后出现过的大小诸侯国不下170个(也有140多个的说法),它们动辄厮杀,靠战争决定兴衰存亡。

国力消长就是人才得失之战

中国民间知名人文历史学者兼作家熊飞骏说:「春秋时期的历史实际上也是人才互动的历史,各诸候国力量的消长实质上就是人才的消长;那时爆发的国际战争表面上是争夺领土和人口;实质上是争夺人才。」

英主明君擅于任贤用能,君明臣就直;若贤能之才缺货,国家体制还是需要运行的,那只有庸才、蠢才和奴才可以使唤,君昏臣谀,实施奴才化、庸才式管理。

到了历时254年的战国时期,在人类社会「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实力才是王道」的法则下,所剩的国家寥若晨星,绝大多数已经灰飞烟灭;这个阶段的「战国七雄」分别为实力最强的齐、楚、秦、燕、赵、魏和韩七国。

秦国的地理形势比较特殊,独处在西,其他六国皆在秦国的东边,形成「山东六国」。

战国前期、中期与后期,七雄当中,哪个国家最雄,是实力冠军国,接着按序又是哪六国?

这七雄榜按实力序次排列的结果莫衷一是,史家有不同的评估与说法;不过,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初期秦国排在榜末,落在六国之后,是七雄的尾巴;可到了战国中期,实施「商鞅变法」的秦国超速爬前,成为第一雄国!

因吴起,秦差点被魏吃掉

战国初期,秦最大的困窘就是没有像样的辅国人才,春秋时期秦穆公爱才惜才,向中原招募谋士辅政作战的奋进路线已成过去,后来的国君戒骄戒躁、冷酷刻薄……

相较之下,魏国君主魏文侯(魏斯)任用人才一流,开创「文侯之世,人才济济」的景象,单是麾下的吴起就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取的一代战神,要不是魏斯逝世后,吴起不再受继位的新君重用,估计秦国会被步步进逼的魏国併吞掉。

当然历史就是这样,没有U转,不存在如果这样那样,否则,秦始皇出世时,秦国都已经被併吞了130多年了,哪来的统一天下?

到了战国时期,所剩的国家寥若晨星,绝大多数已经灰飞烟灭;这个阶段的「战国七雄」分别为实力最强的齐、楚、秦、燕、赵、魏和韩七国。

魏文侯之子魏武侯听信谗言,怀疑吴起,吴起惧诛而逃到楚国。吴起是战国初期军事家,也兵家代表人物,他对军事理论贡献良多,后人把他跟孙武(孙子)并称; 不只如此,他还是政治改革家,为楚推行「吴起变法」,也被公认可与商鞅并称。

改变历史轨迹的君王:秦孝公

魏文侯之后的魏国君主把他在世时所奉行的「任人唯贤」变质成「任人唯亲」、「任人唯贵」;不只吴起一员名将,本来被推荐出任魏国宰相的公孙鞅和一流的策略专家范雎也出走了,两人后来反而成为秦国宰相!

这说明即使怀才像怀孕,时间到,未必看得出来!

秦国国君秦孝公就是不一样,他太识货了──

秦孝公不仅求贤若渴,还爱才如命,不拘泥、不受羁绊地「任人唯贤」的美名传遍天下,诸国人才纷纷被魏国的磁场所吸去。

秦孝公不仅求贤若渴,还爱才如命,不拘泥、不受羁绊地「任人唯贤」的美名传遍天下,诸国人才纷纷被魏国的磁场所吸去。

因为这样,公元前361年至338年在位的秦孝公被公认是这个时候最关键人物,他不只改变了战国格局,也深钜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轨迹。

弱国有什么屁外交?

秦孝公并不参与中原各国诸侯的什么盟会,反正地理上秦国独处在西,就是边缘地带,秦孝公还在乎什么边缘化?他特立独行,相信实力坐大才有盟友……弱国有什么屁外交?

秦国确实被各国疏远,待秦如夷狄。秦孝公的抱负就是要加速恢复春秋时期秦穆公的霸业,他公告天下,我秦国敝开门户向天下求贤纳才!

秦孝公这君主非常务实,他发布求贤令,但不窝在王宫等待贤人能士上门,他主动去各地招揽治国辅政人才、徵募战将,还明文规定推出国家论功行赏的制度!(也就是奠下制度化的基础)

这时候卫国有个高人叫公孙鞅,在小小的卫国根本就没有大大的平台可以一显身手、施展抱负,他去了魏国在宰相府做事,直到宰相要死了,才向魏惠王(魏武侯之子)推荐由他主掌国政,若不重用此人,就必须拿走他脑袋。魏惠王觉得這位垂死權臣很搞笑,也没当真。结果公孙鞅跑去秦国三次晋见秦孝公,最后一次直落谈了三个昼夜,秦孝公竟然任命公孙鞅为左庶长(宰相)!

公孙鞅的「商鞅变法」政治改革是一套富国强兵转型国策,6年后再加大力度,展开第二阶段深化实践。变法变出雄厚实力,实力的根本在于激活了秦国繁荣发达的经济及强大军事能量,奠下基础,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全天下舖路。

第一次「商鞅变法」是在公元前356年,公孙鞅这位宰相年纪39岁。当时朝野舆论哗然,从权贵富贾阶级到普通老百姓都受影响,上面的优渥利益受损、高尚的地位动摇,下边的庶民还真粘着过去的一套,就是调整不过来,形成举国上下反对的怒吼海啸。但是,秦孝公坚持跟公孙鞅站在一起,连自己的儿子反对也照样惩罚,太子的两位老师起哄,鼻子都被割掉。

「变法」是拿命来博的事

「变法」往往是拿命来博的事,冲撞到既定制度及制度规范下的既得利益集团,楚国的「吴起变法」引起反扑,旧势力反过来对吴起报复,兵变将他杀害。秦孝公够牛,让天下贤能之士刮目相看!

公孙鞅的「商鞅变法」政治改革是一套富国强兵转型国策,6年后再加大力度,展开第二阶段深化实践。变法变出雄厚实力,实力的根本在于激活了秦国繁荣发达的经济及强大军事能量,奠下基础,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全天下舖路。

「商鞅变法」启动了半个世纪之后,从公元前300开始,秦国就已明显崛为七雄之首,齐、赵、燕、楚、魏及韩国皆不是对手。

此后,秦国开始主导整个战国的格局,特别是公元前261年,秦赵两军交锋,爆发历时将近3年的大规模战争,秦胜后还坑杀赵国40万降兵。公元前260年,气势汹汹、盛气凌人的秦国甚至攻占楚国都城郢都,楚国被迫迁都。

「商鞅变法」启动了半个世纪之后,从公元前300开始,秦国就已明显崛为七雄之首,齐、赵、燕、楚、魏及韩国皆不是对手。

这说明战国后期,大形势经过几场战役的实力较量,已走到了新的转折点,趋势也隐约显露,最后统一天下的,应该就是是秦国,六国皆不具单独对抗秦军的势力。

楚國有才,原可跟秦爭霸主

楚国一度是宇宙最强国,它其实非常有条件笑到最后,成为统一天下的超级霸主;春秋「华夏第一相」管仲跟五霸之首齐桓公相继辞世后,齐国一滑落,楚国就雄起,形势一片大好。

可楚国接下来却连连失去高人,原任楚国大夫巫臣和一代枭雄伍子胥被逼反之后,居然带着近乎疯狂的仇恨,领其他国家军队夹攻楚国,至于太爱国的屈原也落得抱着大石头投汩罗江。换句话说,楚国扼杀本土第一流人才的结果是:非逼反,即逼死!

巫臣在楚庄王时期为了一个女人而昏了脑袋,私奔到晋国去,招惹在楚的全家人被一一杀光。巫臣这个人谈不上有什么德行或高尚情操,但他原属楚国的智囊团首领,而且善武,很懂得打战,他反过来怒而游说晋国拉拢吴国,且亲自教吴国人驾驶战车来一起攻楚,掀开了吴楚70年的干戈之战,这对楚国滑向衰落的影响很大。

后来的楚人伍子胥就是逃到吴国反回来发兵击败楚国的狠角色!

伍子胥则因为父兄遭受诬陷,被楚平王所杀,投奔吴国,受吴王阖闾重用,他不但成就了阖闾霸业,还让他儿子夫差称霸。这样的一个人的杀伤力太大了,他既然攻破楚首都,还掘楚平王墓,鞭尸三百,报父兄之仇!

逼反逼死都要付昂贵代价

忠君爱国屈原说第二,应该没人敢说是第一,为了革兴楚国的清明政治,冲击到贵族集团的既得利益,遭受小人诬害,从眨职到最后乾脆把屈原放逐,国破君逃,被逼得屈原「知死不可让,愿勿爱兮。明告君子,吾将以为类兮!」投江而死。

忠君爱国屈原说第二,应该没人敢说是第一,为了革兴楚国的清明政治,冲击到贵族集团的既得利益,遭受小人诬害,从眨职到最后乾脆把屈原放逐,国破君逃,被逼得屈原「知死不可让,愿勿爱兮。明告君子,吾将以为类兮!」投江而死。

公元前223年,大约在屈原死后的55年,楚国灭亡──屈原生前始终是个反秦派人物,苦谏楚怀王抗秦,秦乃虎狼之国,可是没用。秦国厉害到连楚怀王的宠妃郑袖及整班重臣都贿赂,成为亲秦派,诬陷与逼走反秦派,这就是为什么后来遭受放逐的屈原会说:「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帮忙灭楚的李斯也是楚国人,李本来在楚国当个小吏,后来到过齐国进修,最后的选择却是秦国;从门客、客卿攀升到嬴政麾下的廷尉,帮秦王灭六国,还成为秦朝丞相,参与「制定了法律,统一车轨、文字、度量衡制度」。

李斯厉害的地方包括拥有一揽子的主意,专门去破坏其他国家的人才智库。先打击对方的人才,瓦解敌国的执政团队,最后靠军事消灭对手。

楚国之输给秦国,就是输在这些人才流失,把一流的楚国高人逼走、逼反、逼死……这些全都要付出血和死亡的代价!

 

                                     2018年5月19日

 

(网络图片。若有侵权。告知是盼)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