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国第15位国君齐桓公是「春秋五霸」之首,因为他拜管仲为相,还尊称管仲为「仲父」,这成就他一生的伟业。
近百年后,齐国不再风光雄霸了,第25位国君齐景公极响往桓公时代的辉煌,立志复霸。
景公在位58年,儘管国力有所起色,复霸并未成功,这跟他贪图享乐,长时间宠信进谗言的小人,不视民间疾苦大有关係,历史对他弹多于讚──所讚的就是他启用贤相晏婴(晏子),初期对晏婴的直言劝谏,有他虚怀纳谏,知错能改的一面。
没晏子,齐景公只是个庸君
换句话说,若无慧眼重用晏婴辅政,齐景公可能除了昏庸,什么都不是,因为他身边没治国能臣,全是以陪君乐饮为幸事、悦之以声色犬马的「乐身之臣」。
齐景公问过晏婴「贤明的君主是怎样治理国家的?」
晏婴的回答很全面,有几点很重要:
*在政治上任用贤人,在行为上爱护百姓;
*放纵邪恶来坑害百姓的人要治罪,进谏好的建议、指出过错者给予奖励。
*上边没有骄横的行为,下边没有谄媚的德行;
*上边没有自私的想法,下边没有不当的职权。
齐桓公是在管仲死后,自己才严重走样,重用不该用的烂臣;儘管两年后就瓜掉,却留下后患。
齐景公亲政之初,确能虚心纳谏,采纳晏婴,后期变得很糜烂。晏婴对他的评语是,景公益友和损友都用,他做不到圣贤的君主,仅能做到不亡国而已。
定律:君明臣直 君昏臣谀
整部春秋乃至战国史揭示,国君若贤明果决,能慧眼任贤用能,君臣同心变革体制、 整饬纲纪、锐意图治,必能富国强民,提升国力。反之,昏君无能、奸佞当道,国运每况愈下,风雨萧条地走向衰败和灭亡。
从「春秋五霸」到「战国七雄」榜,荣衰起落都检验过这样的事实──这是拐不过的弯儿。
不同的史料版本对170多个大小国君遴选出来的「春秋五霸」记载稍有不同,总的来说,应该是站在春秋时期的不同年代,以大致上相同的标准来评估谁是霸主。
儘管天下诸侯国君在跌宕起伏、荡气迴肠的大时代中相继称霸,总的而言,齐国齐桓公和晋国晋文公实至名归,是最有霸气的冠军,接下来的亚军霸主是秦国秦穆公、楚国楚庄王。吴国的夫差跟他父亲吴王阖闾也上过五霸排名榜,越国的勾践亦曾跻身榜内,此外还有宋国宋襄公、郑国郑庄公俩,应该只能说是「春秋小霸」。
齐桓公之傲踞春秋五霸之首,跟他拥有「华夏第一相」管仲全力辅佐的关係最大,「管仲变法」富国强兵,「尊王攘夷」震慑诸侯,打击夷狄,助齐称霸。
霸业背后的能人贤士
晋文公被公认是齐桓公之后的霸主,他拥有「五贤士」及完整的辅政智囊团,概括首席谋士狐偃及兄长狐毛、重臣赵衰、军事统帅先轸、以勇力闻世的魏武子、忠心耿耿却淡泊名利的介子推及一批有才干的人才。
秦穆公任用百里奚、蹇叔、由余为谋臣,个个都是雄才大略的高人;「三年不鸣,鸣必惊人」的楚庄王则拥有大夫伍参、伍举父子、大夫苏从、被司马迁誉为「循吏之首」的孙叔敖及弟弟子重等文臣武将。
吴王阖闾称霸一时,重臣伍子胥七次推荐孙武给他,获重用为大将。孙武就是「兵家至圣」孙武,也就是《孙子兵法》作者,是一代兵圣!伍子胥加孙武,简直就如虎添翼。
吴王阖闾由夫差继位(也有伍子胥扶立太子夫差继位的说法),并任命伍子胥为辅政大臣,所以说,夫差很幸运,一上位就拥有大夫伍子胥,并奉伍为相父。伍不是一般的军事谋略家,他长期跟孙武辅佐阖闾统领大军,战无不胜。 问题是,随着吴国越来越强胜,夫差称霸了,于是就变得越来越自大,越来越爱听信谗言,转为宠信贪财好色的太宰伯嚭,最后把伍子胥给做掉,昏君奸臣摆佈朝政,因而阉杀了自己的霸业。
越王勾践有聪敏睿智、胸藏韬略的范蠡和文种两能臣,班底都是忠臣谋士,不是青蛙政客,加上吴国夫差那边有太宰伯嚭这样的倒米货色,勾践终能取代吴王称雄于春秋……
孙武、伍子胥能让吴王阖闾、夫差父子在春秋称霸,伯嚭也能让吴君亡国灭,把拥有范蠡和文种辅越的勾践推上霸主的高坛。
2018年5月16日
图片取自网络。若有侵权。敬请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