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学习 · 健康实践 (13)】让缺失的空洞成为生命最美的一片拼图

让缺失的空洞成为生命最美的一片拼图
让陪伴成为身心修为之旅

 

(之一)

那天与晓嫣在Whatsapp沟通课程细节。告知晓嫣,一位年轻朋友因意外往生的消息,第二天就是陪伴的艺术第一堂课。对于这三堂课的安排,心中有很多感触。

我:“……生命教育的课题真的不简单呢,而且真真实实的!”

晓嫣:“有些安排 真的是刚刚好”

我:“真的,完全的臣服于老天的安排!”

在东保这份工作中,因为每天日常工作面对进门客户或电话中谘询的都是癌友和他们的家人,都与生命课题和生死课题息息相关,所以「生命教育/生命学习」是团队的必修课,否则我们的谘询和关怀服务就不够全面和完整。

 

(之二)轻松活力之陪伴旅程

在癌症康复事业的过程中,面对不同病情、不同阶段、不同结果的朋友,陪伴的功课都不一样。

对于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的朋友,可以比较乐观,用轻鬆活力的方式,提示和鼓励,在他们的旁边给予一份信任和支持,稳住他们对自己、对治疗选择的信心,坚定他们安心坚持的信念和希望,成为他们在康复过程中的其中一根支柱或一个停泊站,就可以看见他们自我成长,恢复自愈力而展现的身心健康和蜕变的成果。这个陪伴的过程是团队与癌友/家人双方共同的成长,是令人振奋、充满希望的开心过程。

 

(之三)身心修习之陪伴旅程

对于许多太迟发现,或在被常规治疗放弃处于非常末期甚至临终的朋友,是一份比较沉重的陪伴过程。

用“沉重”这个词,是接受这个事实。因为在这个过程,谁也无法判断每一个生命最后的结果是怎样,时间有多长,整个过程都需要陪伴者自己在心中做好非常细微的觉察和自我调整。

这个过程中,家属的忧虑和担心,就是我们的忧虑和担心;家属的不捨和伤感,就是我们的不捨和伤感;家属不愿接受和承认的事实,就是我们不愿接受的事实,所有的遗憾,就是我们的遗憾。

这个陪伴过程,看的是生命凋零的真实过程,学的是如何面对和接受每一份不舒服的感受和事实,体验的是每一份不想接受却必须真实体验的不捨、无助、难过和遗憾。这个过程,在堆积了许许多多无法说清楚、无法释怀的无助、遗憾和悲伤之后,渐渐转化为一份彻底摧毁小我我执的棒槌。当小我我执被一次次重锤直击之下碎成满地碎片之后,在俯身凝视满地碎片,含泪捡拾刺手刺心的凌乱碎片的当下,在想要重新拼凑碎片却不可得的过程中,终于愿意对生命之必然和自然之结果深深俯首臣服,无条件敬畏,无条件谦卑。这就是一个将生命和心灵彻底融化和转化的必经过程,一个锻打生命的成长熔炉。

 

这样的比喻会太夸张、太沉重吗?不会。也许在外表看上去我们什麽事也没有,似乎每个日子每张脸都还是一样,但是每一个亲身经历的伙伴,心灵深处都会有清晰的感受,现在我到了哪裡?我要选择放弃还是选择继续前行?我真的走得过去吗?我怎麽竟然又走过了一个不可能走过的极限挑战和考验?我会被压垮吗?我能够顶得住吗?怎麽我总是遇到这麽大的考验?我竟然又过了一关……

 

这份工作的成长过程,绝对不是一朝一夕或三五堂课程就能完成,必须真真实实走在每一个生命故事的陪伴过程中,在为对方付出关爱和服务的同时,细心觉察自己,细心爱惜自己,细心调整自己,细心守护自己,在过程中建立起自己身心的健康和力量。只有当自己为自己累积出了比较稳定和有力的安身安心基础后,才有可能在比较稳定的觉察和行动中,给予对方比较适当、比较有效的陪伴和支持。

 

这个过程的第一步,就是打开自己的心,与他人同在。没有别人,自己就无法成长。没有别人,即使自己拥有无限潜能都等于零。自己并没有特别厉害,其实是对方来到我们的眼前,用他们带来的课题在检视和提升着我们自己的心智、心力和智慧。这个过程不是每个人都能胜任和承担,毕竟太重、太痛,也许与缘分和天命有关。就像在昨天的课堂中晓嫣分享的,很多时候,很多事情,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配合,勉强不来,也不需要勉强。

 

(之四)骤然分离的陪伴之旅

很多死亡来得很突然,完全没有准备的机会,对于这样的一份突然失去和分离,该如何面对和接受?该如何安抚自己的心?这是这次【陪伴的艺术2.0之3-1】课程最吻合的问题,因为在上课的前一天,一位非常优秀的年轻人因意外往生,如何让自己和团队伙伴感受和调整这一份情绪,是自己比较关注的重点。

课堂中,晓嫣给的答桉很简单,其实很多事情都很简单,只是当局者迷。自己已经多次看到,死亡在生老病死的过程中并不一定排在最后,但却悟不出『生老病死不是一个过程』这个事实。

晓嫣说,我们要学习了解『生、老、病、死不是一个过程,当我们有了这个概念的时候,对年轻的死亡或突然的死亡就不会太吃惊,就比较可以接受,因为死亡不是一个过程,它是必然的,自然的。』

听到这样一个概念的那个当下,突然就明白了当中纠结的根源。对于死亡的分离,其实跟年龄、缓慢或突然、方式或原因都没有太大关系,让人们悲痛和震撼的,其实是那份不捨的深厚情感,那份再也见不到面、再也无法一起说话的缺失和空洞。

 

(之五)拥抱“缺失的空洞”

这份缺失和空洞,对于情感浅薄的陌生人或朋友,也许时间可以淡化伤感的色彩,但是对于血浓于水的亲人来说,是家庭中一辈子缺失的一个位子,一辈子无法填补的一个空洞,这一份缺失和空洞,局外人无能为力,能够做的,是无条件的接受和包容,接受和包容这份家人们必须面对一辈子的伤痛和思念。

缺失。缺失的对话。这刚好是颖杰去世前给人们留下的一份思考。

记得舞台剧现场的下半场,是观众参与的对话环节,主题设定是必须在『做自己』和『配合他人』之间二选一,不允许站在中间。当时自己的感受是,这个游戏规则的规定是残忍的,因为明明有些情况下是可以在中间的,但是评判不允许。当时自己选择了站在『做自己』的一边。因为『做自己』并不是一些人以为的“自私自利,不顾他人”,真正的『做自己』是『能够对自己和与自己相关的事负起百分之百责任』,这不只是说说那麽简单,是一辈子的修行。唯有有能力『做自己』,才能有智慧和能力去判断和选择,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应该配合他人,应该尊重他人。只是一味迎合满足他人的需求,有时只是两败俱伤。当每个人都能对自己负起百分之百责任,彼此合一是自然的发生。

经历过各式各样的生死离别之后,在这个当下看见,当【缺失的空洞】成为生命中必然的存在,心中那份一辈子的遗憾和伤感,也就成了让生命完整的其中一块碎片拼图,多姿多彩人生中的其中一片灰色和一个静音。这份缺失的空洞,成为生命全景中极其美丽的一块拼图,不可能遗忘或捨弃,也不需要遗忘或捨弃。因为只有与缺失的空洞合一,生命才完整。

缺失本来就是整个生命的组成部分,悲伤也是,遗憾也是,一直都是。也许可以为它们细心涂上不同的颜色,跟随自己的心意,为它们增添色彩。

拥抱缺失,拥抱悲伤,拥抱遗憾,于是生命就有了更深厚更真实的爱,人世间因此而更加温暖而美好。

深深感恩,深深祝福。

(照片:2018.01.01.随手拍/ 文:2018.01.21.随手记)

发表评论